close

平常我們搭巴士到安蔭或者顯徑的時候都會經過青山道一座已經屹立在九龍百多年的紅磚小屋,不說不知原來它肩負文化傳承的百年使命悄悄地躲於鬧市之隅山坡之上開放給觀眾。論背景,它是2008年政府活化的歷史建築其中一座,現在翻新後已經負起了新的使命-成為人稱「活國寶」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文化館。

明明美孚地鐵站就近在眼前,步入園區深呼吸看著這寧靜的紅磚屋,竟然也覺得偷得浮生半日閒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多年前已經說明了文物保育和發展是沒有衝突的。如果你知道怎樣正確地做保育的話,文物保育很多時候都能成為發展的契機。現時饒宗頤文化館是一個融合自然環境的文化園地,部分地區已經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裏面是我們的活國寶、與季羡林齊名的饒宗頤教授的書法以及國畫作品,最近還在展出天一閣的古董藏書。

饒宗頤教授已經約一百歲。這裏有一幅以蓮花為主題的作品是在他九十多歲時畫的。這裏使用的除了使用傳統的潑墨法還有使用敦煌的傳統白描法。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據說饒老師的名字就是從周敦頤的愛蓮說而來,所以蓮花和饒老師有莫大的緣份。

八月的時候曾經寫過愛爾蘭都柏林的聖三一書院非常古舊的中世紀圖書館。在中國也有非常著名的書齋,當中首屈一指的可算是天一閣。這個充滿文化氣息的書齋他的藏書正在這個文化館展出,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天一閣是寧波經歷了四百四十年歷史的書齋,被喻為人類藏書歷史一大奇蹟。天一閣的意思是根據易經而作,天一閣是「以水制火」的意思。它既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也是世界最早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非常著名。這次的展覽共展出古籍、碑帖和書畫三大類共八十五件,展示當時的收藏歷史理念及館藏特色。

天一閣本身現存古籍達三十餘萬卷,其中珍槧善本八萬餘卷,包括宋、元以來的刊本及名人手稿。最大特色是明代一朝文獻資料豐富,包括明代地方誌、科舉錄、政書、家譜等。

著名的四庫全書在清乾隆年間修編,天一閣的主人八世孫奉旨進呈天一閣藏書六百四十餘種近六千卷,後來被收錄進四庫全書有九十六種,列入存目者也有三百七十七種。由於獻書有功,所以乾隆嘉奬天一閣《古今圖書集成》和《平定回部得勝圖》,《古今圖書集成》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專書,是文學上的瑰寶,也是歷史上的重要遺產。

延伸閱讀:世界上最美的古老圖書館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書院

http://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887.htm

由於天一閣的文物不能拍攝,所以要看古書的朋友請親身到訪了!

接著下來是有關這幢小磚屋的歷史。

在這裏你可以找到1685年也就是康熙廿四年時香港的歷史。 1757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是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光緒十三年海關更設立九龍關。這小小的紅磚屋的東邊山坡上就有九龍灣地界的碑石。

蕭國健教授說發現了這個界碑證明這裏是當年的中英分界。界碑是「訂立邊界的碑石」之意。故我們可以說假如這裏曾經有建築物,這建築物就是當時九龍關關廠的位置。在1887年至1898年新界租借之前這地方全歸英國人擁有,但是1898年之後的一兩年間,這間關廠就關閉了。

當年英文報紙上有關香港簽訂南京條約的人物漫畫圖,

這間紅色小屋的另一個歷程就是華工宿舍。在1899年南非爆發布爾戰爭(Boer War),英國取勝並得到殖民地。他們從中國招聘大量華工到南非開礦。在1904至1906年期間南非一共在中國招聘過六萬名華工,丁新豹博士說:「這個地方是他們出洋前最後居住的地方;一方面居住環境一定不會好,另一方面這是他們離開家鄉前最後一片陸地。」

到了1910年這小屋改變為檢疫站;1920年代這裏變成荔枝角監獄。後來這裏成為了荔枝角醫院在1950和60年代香港進入傳染病高峰期,先後爆發天花、白喉、霍亂等嚴重傳染疾病。在九龍或新界受感染的傳染病者都在這裏接受隔離治療。

寧靜的小屋經歷過百年的悲慘故事,今天成為了靜謐的文化館,想到這裡怎能不唏噓滄海桑田香港的艱辛歷史。

在展館外有兩座壓紋機,蓮花的壓印在紙片上。帶回家,如同把那一份靜謐也帶回去。

能夠在百忙之中在青山道上躲離煩囂,原來生活也過得很快樂。

交通:

美孚站B出口朝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方向前行至中華電力變電站,登上行人天橋,左轉至青山道休憩公園,於交通燈處橫過青山道。

九巴: 286X, 31B, 32, 35A, 36B, 40 至「饒宗頤文化館」下車。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827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